
古琴声起,“小诗人”广袖轻扬;战鼓擂动,“小武将”横槊赋诗……
日前,吉林省第二实验朝阳学校报告厅内,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会以8个创意节目点燃全场。师生们将《唐诗三百首》《三国演义》等经典著作搬上舞台,通过舞台剧、创意诵读、京剧跨界等形式,让沉睡的文字在孩童的演绎中焕发新生。这场持续一个多小时的创新演绎,既是对“整本书阅读”教育成果的生动检验,更展现了新时代少年传承中华文脉的自信风姿。
当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从理念转化为可触摸的教育实践,阅读已超越知识获取层面,成为涵养品格、塑造精神的重要载体。
情境再现
师生携手演绎千年诗韵
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……”随着稚嫩的童声穿透时空,舞台幕布徐徐升起。二年三班的小演员身着唐风服饰,手持书卷,在虚实相生的水墨投影中,将黄鹤楼的千年诗韵娓娓道来。这场由班级自主创排的舞台剧,以李白、孟浩然、杜甫等诗人的经典作品为脉络,用戏剧语言解构盛唐气象。
“孟浩然轻抚长须时,要把目光望向远方的船帆。”扮演孟浩然的李庆吉同学在后台认真整理服饰,脑海中回忆着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总结出的表演细节。为了更好地理解孟浩然人物性格,他主动查阅许多资料,认真揣摩诗中的离别情愫。舞台上,当“小李白”举杯吟诵“黄鹤楼中吹玉笛”时,其他同学翩然起舞,旋转的裙裾与大屏幕上飘落的花瓣构成动态诗画。
二年三班班主任王子莹在侧幕见证着孩子们的蜕变,“竞选角色时的忐忑,揣摩人物时的争执,都化作了此刻的璀璨。”最令她动容的是沈熙朵同学的变化——这个原本对古诗兴致索然的女孩,因扮演黄鹤楼“解说使者”,主动研读相关诗作,在排练后,她便萌生了“实地探访黄鹤楼”的愿望。这正是文化种子萌芽的生动写照。
创意混搭
全员参与解构经典巨著
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”,浑厚的京剧韵白骤然响起,二年二班师生用创意诵读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,将分享会推向高潮。这场名为《三国诗与情》的复合式展演,巧妙串联《临江仙》《短歌行》等名篇,更将国粹艺术与文学经典融为一体。
舞台上,随着小主持人推介《三国演义》,现场观众与她一起走进了“三国梦境”。通过层层选拔,当选主持人的苗婉阳为这个角色做足了准备,用心书写了一篇竞演文稿,“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大部头著作,我本以为会读不下去,没想到被其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吸引,我希望用自己的理解跟同学们分享精彩故事。”此时,舞台上的她眼里闪烁着征服文学名著的骄傲。
随着剧情推进,教师张杨身着长衫,以京剧韵白演绎苏轼词作,身后全班学生齐诵“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”,声浪如潮水般层层推进。当“樯橹灰飞烟灭”的尾音与电子音效共振时,全场情不自禁起立鼓掌。
走下舞台,二三年级年级主任张杨,脸上还带着激动的红晕,难掩兴奋地说道:“这样的演绎形式,成功点燃了孩子们对经典的热爱,让经典以全新的姿态,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来。”
阅读育人
在文化浸润中培根铸魂
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,舞台灯光映照着小学部教务主任李立超欣慰的面庞,“这场阅读分享会是学校悦读适情·书香润心系列活动的一部分,也是‘整本书阅读’的立体呈现,活动引导孩子们学会应用阅读方法、养成阅读习惯,发展语言、锻炼思维、提升境界,我们要培养的正是这样能与经典对话的思想者。”
舞台背后,文化传承的种子正在萌芽。一间教室里传来清脆的争论声,几个孩子为“曹操是不是英雄”各执一词,捧着《三国志》寻找论据。家长李女士感慨,“孩子以前只爱看漫画,现在竟主动要求看《世说新语》。”
“‘适情教育’要尊重规律、尊重差异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阅读中发现成长的幸福密码。”该校党支部书记、校长邵丽平提出的“适情教育”办学理念,在“整本书阅读”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。
从照本宣科到身临其境,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,该校的探索证明,当经典阅读插上创意的翅膀,传统文化便能在孩童心里扎根生长。那些舞台上的璀璨瞬间——无论是黄鹤楼前的举杯邀月,还是赤壁江边的惊涛拍岸,都在诉说着一个哲理:教育最美的模样,莫过于让每个生命在与经典的相遇中,照见自己的精神故乡。
来 源:长春日报
相关文章:
喜迎“五一”,浮山湾“上新”04-28
这个故事会,从田野中“长”出来04-28
为阅读插上创意的翅膀04-23
惠民县麻店镇开展世界读书日亲子阅读活动04-22
秦都区渭阳西路街道世界读书日亲子主题活动04-22
石泉县城关三小:职业初体验 成长新课堂04-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