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每棵树,都有自己的‘岗位’。”初秋清晨,老书记樊相带着我们走上村口高坡。蝉鸣穿透晨雾,在山间格外清亮。
在新密超化镇栗林村,就有这样两位特殊的“老兵”:一位是伫立在密南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前的国槐——“警卫员”;另一位,是坚守在村口高坡上的侧柏——“哨兵”。

“警卫员”:国槐

“哨兵”:侧柏
我们穿过村巷,先探望了司令部前的那棵老槐。树干粗朴、枝叶婆娑,像一位慈祥的老者静静守望着大院。随后又爬上村口那道土坡,去拜访另一位“哨兵”——那棵人称“抗日柏”的古柏。
它站在那里,已经二百五十个春秋。

△砖墙上“不忘初心”四个大字
烽火中的“活哨塔”
顺着坡向上走,映入眼帘的是古树旁砖墙上“不忘初心”四个鲜红大字。老书记的手轻抚着皴裂的树皮,仿佛在触摸一位老战友的肩背。
战争年代,它是战士的眼睛。人趴在树干上,能看清远处山路上的动静,一有敌情,便发出信号。“说也奇怪,柏树都是向上长,可这棵古柏却向旁伸展,像是要深深扎进土地,永不退役。”他的目光投向远方,声音里带着岁月的回响:“别看这坡不高,位置却极好。当年战士们就趴在这树上,司令部、进村的路,尽收眼底。”

△老书记樊相介绍古树
1945年3月,这棵12米高的侧柏,成了密南抗日民主政府的“制高点”。老书记回忆着老八路的话:“三班长总爱蹲在最粗的那根横枝上,裤腿磨破了就用布条缠,时间长了把树皮蹭得锃亮。”他模仿着老八路的样子,指向树冠西侧一段微微外倾的枝桠:“鬼子来扫荡,树顶上先看见黄皮军帽,他就在上面晃三下衣襟,坡下的联络点就知道该转移了。”
63岁的村民宫梅还记得长辈的讲述:当时子弹嗖嗖地从树叶间穿过,“柏子仁落了一地,战士们就着露水嚼着吃,说这树的果子能壮胆”。如今那片曾洒满热血的坡地,已长出齐腰深的野草,唯有古柏的根系,仍在土壤深处紧攥着那些滚烫的记忆。

△树上系的红绳
红绳系春秋,古柏永不退役
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,但古柏的使命从未结束。
如今,它悄然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,成为一代代人心中的守护神。枝桠间系满的红绳随风轻扬,每一条都承载着一个朴实的心愿。
“很多人家让孩子认柏树做爹娘,灵验得很呢!”老书记笑着说这话时,眼角漾开细密的笑纹。这不是迷信,而是一种源自土地深处的信仰,是人与树之间跨越世代的无言契约。

△古树名木牌
守护者的新时代使命
岁月也在这位“老兵”身上留下痕迹。柏树虽耐旱抗寒、不生虫不腐,却难敌水土流失的侵蚀——树根逐渐裸露,土坡日益陡峭。
怎么办?护它!
“柏树喜好长在陡坡,每到雨季就揪心。”新密市林业局绿化事务科科长于富存指着边坡说,“以前雨下大了,黄泥水顺着树根往下淌,带得土块往坡下滑,好几次都看见根须被冲得发白,看着就心疼。”

△垒墙固土 保护根系
前几年,相关部门在边坡上修了挡土墙,像给古树筑起“拦水坝”。“这样能把雨水的冲力分散开,还不影响树根透气。”于富存介绍,通过砌石垒土、支架加固等方式,增强古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,维持根部的土壤稳定性。
去年汛期,她放心不下,总会查看雨水顺着挡土墙流进排水孔,边坡上的土再也没被冲垮过。“以前雨后树根旁总积着黄泥,现在干干净净的,露在外面的根须都慢慢扎回土里了。”
老书记也会经常绕着挡土墙走一圈:看看排水孔通不通,摸摸边坡的土湿不湿。遇上刮风下雨,夜里还会来查看两回。“这墙看着普通,却是古树的‘护身符’。”他蹲在挡土墙旁,会心一笑“你看,根都往边坡的新土里扎了,这就是最好的报答”。

△苍劲有力的古侧柏
护树的事,全村人都上心。村里人说:“咱得让这墙跟古树一起,再守几十年、几百年。”
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棵树,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,一种精神的传承。

△枝干伸向远方
红绸承星火,新绿续初心
假期时,许多研学的学生来这里看望古柏,枝桠间又添了不少新红绸。镇中学的孩子们把心愿写在绸带上。
宫梅说,前几日来了个初二学生,听完密南的抗日故事,悄悄对柏树说:“老师说你们在树上站岗,现在换我们守护你。”
这棵树早已成了全市的“红色课堂”。村里的老人常来给年轻人讲那段历史。“当年战士们在树上瞭望时,最爱看坡下的炊烟,说等打跑了鬼子,就回家种庄稼。”

△老书记讲述古树的故事
无声的纪念碑
如今,古柏依然挺立在村口高坡上。年复一年,树下的红绳越系越多,如同时间堆叠的年轮,记录着一代代人的祈愿与期盼。
这棵古树与密南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前的国槐静默不语,它们不曾移动,却始终在“站岗”。一棵守在指挥部门前,一棵立在进村要道,一内一外,默默呼应,共同守护这片土地的晨昏与春秋。

△与密南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相望
从烽火传讯到安居乐业,从保家卫国到守望和平。它们是一座无需文字镌刻的纪念碑,一座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精神丰碑。
采访结束时,老书记樊相望着远处村里升起的炊烟笑出声:“都说退役,可这老哥俩退不了哇。”
我在心中默默回应,采访了那么多的古树,每一棵其实都在站岗。它们记着过去,咱记着它们;它们护着村子的过去,咱护着它们的将来——这岗,哪有站到头的一天?
八十年前的豫西战场,炮火曾烧红天际。
有棵树立在硝烟里,看灰布军装碾过泥泞,听誓言混着枪响炸开。枝桠勾过染血衣角,那抹红便长进了树心。
风穿八十年,槐花落在青石板上。才懂皲裂的树皮是没写完的信,在村口、墙根守着快被淡忘的名字。
我们走向这些树,不是寻传奇,只想听具体的人:揣家书冲锋的少年,分干粮的战友,藏伤员的树洞。摸一摸树纹里的心跳——最该记取的从不是铅字,是把黑暗挡在身前的人,是他们用命换来的每个花香清晨。
此刻站在“红”树下,正要启程。一起跟着树的指引,去遇见那些不该被忘的故事。
谨以此系列,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
编者按
“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,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,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。
2025年3月15日,《古树名木保护条例》正式施行,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,以法律的坚实臂膀,为“绿色国宝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。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,守护它们,就是守护文化根脉,延续文明薪火。
“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”的古训,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。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,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,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。
中原网推出“古树长歌·根脉中国——寻访郑州古树”大型系列策划报道。让我们一起,去看看郑州的古树,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,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。
全城寻树
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?
一棵古树,一段往事,一腔乡愁
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
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

策划 | 张新彬
统筹 | 辛晓青
执行 | 赵宁 禹亚楠
撰文 | 张思沛
摄影 | 张为涛
视频 | 杨飞
编辑 | 王淑
校对 | 李小辉
设计 | 陈任佳
特别鸣谢
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/郑州市文物局/郑州市园林局/郑州市林业局/新密市林业局
以及每一位热爱古树的市民朋友们~~~
相关文章:
古树长歌 | 生于斯,守于斯:一棵古侧柏的终身岗位09-04
为古树名木撑起司法“保护伞” 沅陵县人民法院联合多部门发布全市首个《司法保护令》05-23
85后蔡哲,已任区委常委(附简历)05-11
营口通报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04-23
北京杨柳飞絮“接棒”花粉季预计持续50天,网友:氯雷他定揣兜里04-10
南阳树是什么树01-24
柏树长什么样01-22